top of page

中風病後的針灸,穴位按摩及食療

中風病是常見病,又稱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等,是臨床常見病,主要包括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其病有深淺輕重不同,死亡率致殘率均很高。病淺則經脈閉滯,病深則腦失神明之用,若邪氣殘留,正氣未復則有後遺症。隨着醫學的發展,臨床診斷與搶救治療水準的提高,中風死亡率較以往明顯下降。但在中國存活的中風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三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這種中風後的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後遺症,中風後遺症較常見的證型有氣虛瘀證,陰虛內熱證,肝腎不足證,心脾陽虛證,風痰阻證與痰瘀互結證,這些證型可單獨出現,更多以兩個以上的證型合併出現,這裡所謂的“證型”就是中風後遺症在某一階段的本質,只有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才能有較好的療效,而辨病治療是指中醫學亦認為,只要屬於同一種疾病,一般都會有共同性存在,治療時可根據這一共性,使用某一特定的治則與方藥。例如中風後遺症,其主要是元神之府(腦)失所致,均應注意。 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為主,滋補肝腎為輔的原則,故選方宜以開竅啟閉以改善大腦的功能,多用頭部腧穴。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是醫學界目前的重點。 大量的醫療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對於以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為特點的中風病,中醫,針灸在降低上述「四率」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以針灸為主的綜合中醫療法,其療效已為長期的臨床治療實踐所肯定。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針刺的介入,能使腦的氧代謝改善。腦血流增加以及血糖的供應增加,保護中樞神經元,減少腦神經元的凋亡,還能促進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可塑性重組,激活大腦固有的神經通路,進而減少致殘率,促進中風後遺症患者的康復。

大部份中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而恢復運動功能是患者最迫切的願望,中風病針灸治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病後肢體功能康復的最佳時間是在發病3個月內,而發病後6個月仍是有效康復期,若病程1年以上,則康復後的效果和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速度都會降低。

隨著現代康復醫學對偏癱本質認識的突破,針灸對中風後遺症的治療,亦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分型治療方案。1. 軟癱型,針灸可選用手足陽明經穴位,加用督脈,華佗夾背穴,加用醒腦開竅法,電針,為後續的功能鍛煉做準備。2. 痙攣型,選穴多採用拮抗肌取穴,並加用傳統頭針療法,三針療法,放血法等,能降低肌張力,對四肢肌肉有較好的放鬆作用,還可預防肌肉癈用性萎縮。 3. 恢復型,治療時宜注意陰明經穴的綜合選擇,結合對症配穴,多用補虛扶正的穴位和中藥, 配合艾灸法,病灶定位圍針法進行治療。當然,中風後遺症的針灸治療,一定要堅持中醫的整體觀和辨症施治為治則。

綜上所述,針灸臨床對中風後遺症出現肢體痙攣是有明顯優勢。神經生理學認為痙攣是腦血管意外後,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害,以致上運動神經元對脊神經中樞的易化抑制功能失調。引起肌張力在恢復過程中不平衡而出現肢體痙攣。這是屬於中醫論中的陰陽失調。肢體痙攣之症多出現於恢復期,此期多為精血不足,虛實夾雜,筋脈失養。針灸治療只要遵循辨証論治,瀉有餘,補不足,調和陰陽,調和經絡。這樣不但有利於肢體痙攣的緩解,也有利於肢體的康復。

中醫推拿穴位按摩是一種獨特養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對於中風病偏癱的康復有着重要的作用。循經治療及不同手法的使用,能夠疏通經絡,運行血氣,清腦益神,對於活動關節,緩解疼痛,抑制痙攣,被動運動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普遍認為手法穴位按摩治療中風後遺症對頭部的推拿可以改善顱內的血液供應,建立側肢循環,促進腦出血血塊的液化和出血的吸收,降低顱內壓,從而促進腦功能的恢復,應用頭部推拿越早,其康復水準越高。對肢體推拿可促進周圍神經產興奮,加強傳導反射。調整中樞神經的功能。

總的來說,推拿、穴位手法有行氣開竅,舒筋活絡,調整人體氣血的功能,手法治療可促進血腫的吸收和血栓的軟化,使組織盡快恢復功能,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壞。推拿還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輕奮抑制過程,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而且早期推拿可引發中樞神經環路的聯繫,促使患肢出現運動或肌肉收縮。

中風除運動功能障礙,尚有很多功能障礙,如言語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心理障礙都需要康復治療,目前臨床上運用推拿治療,除運動功能障礙以外其他功能障礙的報告不多。因此,針對不同功能障礙,探索出不同的推拿方法,是今後中醫師,推拿工作者研究的方向。要使中風後遺症能盡快康復必須進行綜合治療,除穴位推拿外還需要配合針灸,中藥內服及食療等治療。例如同仁大活絡丹,可治筋骨行動不便,手足麻木。

中醫養生在中風病的預防和治療過程都發揮着正面作用,不論患者採用任何方法治療各種中風後遺症,如能配合中醫提倡的養生觀點,成效則可望提高。中醫養生有多種具體的方案,主要是飲食養生。一般人談及的食療與湯水是飲食養生的一部份,它不能代替用作治療的藥物、針灸和功能鍛鍊,但食療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維持健康,防止疾病。中醫理論認為「藥食同源」,「欲使身體好,藥補不如食補」。很多用於治病的中藥都是來源自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每種食物都有寒熱性味及歸經,利用各種食材的配搭和烹調方法,配合身體的情況、地域、季節等因素,便能強身防病,所謂「五殼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飲食養生不局限使用湯水(特別是藥材湯),而對飲食的宜忌,也分一般的宜忌,按體質、環境和按病程的宜忌。一般宜忌適用於任何人,例如飲食宜定時、定量、進食量宜適中,不偏擇某一類性味或種類食物,食後宜摸腹等,都有助能夠保養精氣,以養形體,促進脾胃運化水谷。

第二部份為按身體特點的飲食宜忌,如體質偏熱的人應少吃溫熱食物,可吃偏涼食物,但不宜進食太多避免傷脾胃。如體形肥胖,痰濕較多宜進食甘淡食物以養脾胃,少吃甜食和滋膩食品以防濕生痰,平素情緒易波動的人,少吃辛辣之品,在選擇食物時,可配搭具有行氣功效的食材。如進食性味偏涼的海鮮,魚蟹,可佐以性味偏溫的生薑、蔥白、紫蘇等,避免因食物味過偏而有損健康。

第三部份主要針對患病時根據病性有不同的飲食宜忌,中風是由於身體臟腑虛弱,復感外邪,或因內傷生風,痰熱,瘀,氣阻滯經絡,擾亂神明,證多為本虛標實,故食療不應單純補益,甚至有些患者本身表現並無虛證,此時便以瀉實為主。由於中風有中經絡,中臟腑,閉證,脫證之分,在建議方面,在中風發病初期病者或需留院治療,正因為日常的食物根據中醫理論也有一定治療作用,因此假如病人能自行進食,飲食方面宜清淡,避免太過辛燥,防止便秘。同時飲食宜溫不宜涼,以免使脾胃虛寒而出現消化不良影響胃口。痰多患者宜選有理氣化痰的食物如陳皮。

中風病人在康復期多表現氣血不足,肝腎虛弱,食療方面可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調治,常用補氣的益物有黃芪,五指毛桃,紅參等;用作補血的食物有紅棗,當歸等,用於滋養肝腎可選用熟地、桑寄生、核桃、枸杞子等。不少中風病人也有「三高」(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在此介紹一款降「三高」湯水,1至2人份量材料: 澤瀉8錢;半夏、橘紅、淮山、白朮及山楂各2錢;薏仁、首烏及車前車各4錢。所有材料加適量瘦肉煲1小時,加調味料即可服用。任何烹調方法只需依照中醫理論及身體需要選擇食材都是在應用中醫食療。

正如上文所列舉的食療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清楚病者目前的身體狀況,在日常飲食中選擇合適的配搭,配合常規治療。如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應選取那些食物有疑問,應找專業中醫師徵詢建議。

Heading 6
bottom of page